找回密碼 或 安全提問
 註冊
|註冊|登錄

伊莉討論區

搜索
尊貴會員無限觀看附件圖片儲值後自動升級用戶組安全提問(回答) 和 永久尊貴會員 事宜
office無修霹靂cosplay出包王女中文
hmn 087戀人雨季sinisist0.5.4春药主播催〇偶像

休閒聊天興趣交流學術文化旅遊交流飲食交流家庭事務PC GAMETV GAME
熱門線上其他線上感情感性寵物交流家族門派動漫交流貼圖分享BL/GL
音樂世界影視娛樂女性頻道潮流資訊BT下載區GB下載區下載分享短片
電腦資訊數碼產品手機交流交易廣場網站事務長篇小說體育運動時事經濟
上班一族博彩娛樂

[繁]老夫老妻重返青春

[繁]無職轉生 第二季1

(4月新番)[簡]被稱為

[簡]Unnamed Memory

[繁]為美好的世界獻上

[繁]關於我轉生變成史
會員寫作專欄大學生活交流中學生活交流小學生活交流各類考試討論中國文學科學討論哲學討論
心靈小品 (短篇)好書推介及閱讀感想歷史討論宗教討論藝術交流日本文化英語學習坊留學遊學交流
神話傳說
查看: 1593|回復: 2
打印上一主題下一主題

貞觀之治[複製鏈接]

Rank: 4Rank: 4Rank: 4Rank: 4

帖子
2907
積分
4419 點
潛水值
75920 米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發表於 2010-4-17 10:48 AM|只看該作者|倒序瀏覽

唐太宗貞觀年間(公元627649)]伊莉討論區[/url吏治清明,政局穩固翠翢耤聜,摽摋撇搿四夷臣服,國勢鼎盛僓僪僤僮,褊褘褕裬史稱為「貞觀之治」。造成貞觀之治的原因有很多,但是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漸漂漰漲,賒赫趖趕就是唐太宗善於納諫。
貞觀年間,諍諫變成一種風氣旗暝暠暟,緋綴緌綾當時最能諍諫的人是魏徵,但其實除魏徵之外,許多的臣子都能諍諫;不但大臣能諍諫,小臣也能諍諫;不但中央官吏能諍諫,地方官員也會諍諫;不但文臣能諍諫,武將也能諍諫;不但朝廷臣子能諍諫,內宮的妃嬪也能諍諫;不但是賢臣會諍諫,甚至於在隋代時的佞臣,到了唐代貞觀期間也會向太宗諍諫;不但漢人官員能諍諫,夷狄官員也會諍諫,所以諍諫成為當時一個普遍的風氣。
諍諫是當時普遍的風氣
所謂諍諫,是臣下對於君主的意見或決定,提出相反的看法,所以諍諫是一種以下犯上的行為。諍諫,需要勇氣,因為諍諫很容易觸怒君主。至於納諫,則是君主能虛心接受臣下的諍諫,納諫更為不易,因為一個手握大權的君主要接受他人的意見,往往就會損害自己的權威感,換言之,就是有損君主的面子。所以就算是換做一般平常人,當他們做錯了事,說錯了話,當朋友加以糾正時,他們往往都不願意接受,因為認錯會有損自己的面子,故寧死都不認錯,又何況手握絕對大權的君主?所以這都是權威心理的作祟。
在中國古代,權威感最重的人,就是君主,所以要君主接受臣下的反對意見,實在不是件容易事情。故在中國古代,能夠納諫的君主,真是寥寥可數,而其中最能納諫的,就是唐太宗。
當唐太宗貞觀之時,群臣們紛紛起來諍諫,指責出太宗的錯誤,是否表示唐太宗時時刻刻都在做錯事說錯話呢?其實,當時許多諍諫的內容,不過是雞毛蒜皮的小事,甚至於有些諍諫還是根據道聽塗說的謠言來的,所以很多的諍諫其實沒多大意義。但是太宗並沒有因為這些沒有意義的諍諫而惱怒,反而對所有敢於諍諫的官員,縱使言之無理,也加以容忍,從不加以責罰。對於諍諫者的諍諫內容,有道理有意義的,太宗不但公開表示接納,而且會加以財物賞賜,鼓勵大家繼續諍諫。
貞觀年間,朝中設有「諫議大夫」和「給事中」兩種官職,這兩官職的職務就是監督皇帝,所以稱為「諫官」。然而在貞觀年間,除了這兩種諫官外,其他大小官員,也無不諍諫,使諍諫變成一種潮流,人人都敢為之也想為之。如此,使太宗成為全國官員注目的焦點,太宗的一言一行,都受到全國官員的嚴密監督與檢視,稍有不對,諍諫就紛紛而來,有的是口頭諍諫,有的則是書面的,讓太宗接應不暇。
官員諍諫的內容
貞觀年間,官員們諍諫的內容是什麼?翻閱《新唐書》、《舊唐書》、《貞觀政要》等史籍的記載,發現這些諍諫幾乎沒有任何內容的限制,也就是說,無事不可諍諫,並無政治禁忌。不過為了敘述方便,可以歸類為下列五項:
一、對政府決策的諍諫:政府做一些重大決策時,不管在決策之前或之後,都可加以諍諫。譬如說太宗決定以未成年的年幼皇子擔任各地的都督、刺史,群臣對這個決策諍諫極多,尤其是宰相褚遂良,諍諫得最為激烈。褚遂良認為,未成年的皇子,應該留在皇宮中接受教育,同時在中央政府中見習朝廷禮儀,等到完成教育並了解朝廷政策後,待其年長,才能任命他們擔任地方上的都督、刺史。這都是政府在決策時,很多大臣都會表示他們的不同意見。
二、對行政措施的諍諫:政府的許多行政措施,官員們也可表示反對意見。例如太宗曾要興建洛陽的宮殿,因為從隋朝末年開始,洛陽就戰亂不斷,當地宮殿損毀嚴重,所以太宗想要重修。重修洛陽的宮殿本是個行政措施,但是當時張玄素就表示反對,舉了五個不可的意見,太宗就接納了他意見,停止興建洛陽的宮殿。
三、對司法案件的諍諫:唐代司法案件的審理,在中央是歸三個司法機關負責,分別是刑部、大理寺、御史台,許多重要的司法案件,則是由皇帝做最後的裁決。司法案件,無論是在審理之中或判決之後,政府官員都可對這些司法案件提出反對的意見。舉例來說,貞觀年間,許多想參加科舉考試的選人都有詐冒資歷之事,唐太宗覺得這種做假資歷的事情非常要不得,所以嚴令禁止,並下令如果察覺到選人假冒資歷,一律處死。但戴冑就對唐太宗這個詔令加以諍諫,戴冑認為:詐冒資歷的罪名,依照《唐律》不至於處死,而應該處以流放之刑即可。太宗看到戴冑的諍諫,十分震怒,就對戴冑說:「朕已發布了詔令,難道你要使朕失信?」戴冑回答說:「法者,天下之公信。陛下所下詔令,乃一時的私忿,怎可以一時私忿,來傷害天下的公信?」太宗聽了戴冑說法,也承認自己一時衝動,反而對戴冑說:「卿能守法,朕復何憂?」於是收回自己的詔書。
四、對君主私生活的諍諫:在中國古代,君主經常是公私不分,所以君主的私生活,常常會影響到公眾利益。因此,君主的私生活,也在群臣的監視之下,凡是有害於政權存續、民生疾苦、違反道德之皇宮內私生活事情,都可加以諍諫。
譬如說,在太宗所有兒子中,太宗最寵愛魏王李泰,因為李泰聰明過人,所以太宗最歡喜他。反而當時的太子李承乾,經常犯過、犯法,所以太宗很明顯地不歡喜太子承乾,而偏愛魏王李泰。因此,太宗曾想要命令魏王李泰住到武德殿來,武德殿,便是皇帝平時居住的宮殿,此舉便表示魏王李泰跟太宗父子兩人最為親近,太宗想要父子倆生活在一起。魏徵知道了這件事情,就上奏章諍諫,他在奏章裡提醒太宗,要注意「定份」,以免引起太子承乾的不滿,同時可以保護魏王李泰的安全,否則若太子承乾跟魏王李泰兄弟之間發生猜忌,恐怕會引起其他朝臣之間的猜疑,造成兄弟的相爭。太宗看到了魏徵的諍諫奏章,就立刻命魏王泰回到自己家中,不要留在武德殿。父子相聚,原本是人之常情,這算是皇帝的私生活,但是魏徵也仍舊可以諍諫,而太宗也會遵從。
五、對君主言行的諍諫:君主每天的言與行,群臣都可加以諍諫,在《新唐書》、《舊唐書》的史料來看,諍諫太宗出獵的奏章最多。主要是因為君主外出打獵,不但會有被野獸攻擊的危險,而且皇帝畋獵時,成千上萬人馬的龐大陣仗在田野裡到處行走,也很容易傷害到民間田園中的農作物,造成擾民。所以群臣們都不贊成君主去畋獵,所以這類諍諫畋獵的事情最多。此外太宗每天講的話,還有太宗一些行為,都是群臣們諍諫的對象,這方面的史料數量繁多,不能一一列舉。
太宗納諫的分析
貞觀年間,諍諫風氣的形成,關鍵人物是唐太宗。唐太宗常常主動詢問朝臣們為何不來諍諫,同時對於諍諫者,縱使諍諫不對,太宗也從不加處罰,若諍諫者說得有理,太宗還會給予賞賜。對於唐太宗為什麼願意納諫?分析一下,大概有下面幾項原因:
一、隋朝滅亡的殷鑑:太宗是出生於隋朝末年,所以親身經歷隋煬帝的覆亡,在《新唐書》、《舊唐書》、《貞觀政要》裡面,經常可以看到太宗跟當時大臣們,討論隋朝滅亡原因的談話。當然,隋朝滅亡的原因很多,但太宗認為,隋朝滅亡的核心原因,是隋文帝跟隋煬帝兩人的拒諫。
唐太宗是位重視歷史的人,他覺得歷史像一面鏡子,可以從這面鏡子中看到別人的錯誤,希望自己不要重蹈覆轍,所以經常會和大臣們討論隋朝滅亡的原因,就是因為太宗本人有這種深深的警惕。是故,唐太宗在這種警惕心下,就願意採取和隋文帝、煬帝相反的路子,隋文帝、煬帝兩人拒諫,太宗便要納諫,如此才可減少自己的錯誤,這是太宗願意納諫的第一個原因。
二、期盼唐朝國祚久遠:任何一個開國君主,都希望自己的政權能長遠的流傳下去。試看中國歷史上,許多的朝代,有些國祚長到七、八百年,有些則四、五年就滅亡了。國祚的長跟短,與這個王朝的第二位皇帝有很大的關係,第二位皇帝是創業剛剛結束,守成剛剛開始,所以是處於政權起承轉合的關鍵君主。歷史上,國祚長久的朝代,例如周、漢、唐、宋、明、清,其第二任君主都是非常英明有為;至於那些國祚很短的政權,其第二任君主常常是昏庸無能的,所以這些朝代才會短命。唐太宗本身就是參與李唐政權建立基業的開國君主,同時又是守成的君主,他深知自己地位的重要性,便努力希望李唐王朝國祚久遠。但如何使李唐王朝國祚久遠?太宗希望能建立起一個良好的風氣,在這個風氣之下,李唐政權不至於腐化滅亡,這個風氣便是諍諫的風氣,而太宗也因此願意納諫。
在《貞觀政要》卷一〈論政體〉裡面有一段話:貞觀六年,唐太宗說:「自古帝王有興有衰,因為君主耳目不周,不知道他施政得失如何?所以應該多聽別人意見,以糾正自己錯誤,使施政都能正確。如果這個國家,忠正者不言,邪諂者日進,那麼君主就會看不見自己的過失,最後就會導致滅亡。朕身處九重之內,不能眼見天下各種大事,所以希望各位臣子能做朕的耳目,看看天下人民的生計利害。因為天子者,有道,則人推而為主;無道,則人棄而不用,實在是很可畏的事。」唐太宗這段話非常先進,完全看出他心裡面,其實是以儒家為本位的民本思想,所以他非常注重人民的意見,很想知道自己的過錯在哪裡。而納諫,是君主能夠知道自己過失的最好辦法,如果過失能被糾正,施政就會減少錯誤,人民對政府也就不會有反感,則國祚就會長遠。
三、太宗的性格:太宗是一位有非常強烈自制性格的人,自制性格需要具備三條件:() 重理性,能夠控制自己情感或情緒的衝動。() 心胸寬大,能認清自身的地位。() 明辨是非,能勇於糾正自己的錯誤。太宗完全符合這三個條件,所以他是位自制能力非常堅強的君主。
有一天唐太宗對大臣們志得意滿地說:「漢高祖用蕭何、韓信等人,才能得到天下。朕年輕時在建國之初,還得同時做漢高祖的事,又得做蕭何、韓信的事,實在是不容易啊。」張行成聽了太宗講的話,就諍諫說:「陛下聖德含光,何必跟群臣較量?陛下是天下之主,隨時可以任命大臣從事各種各樣的工作,如果他們有所功勞,都是歸於陛下,那陛下又何必跟群臣爭功呢?」太宗聽到後,感到很羞愧,也深深接納了張行成的意見。這也可看出唐太宗本來是想誇自己的功勞,結果被張行成一說,就收斂回去了,這是太宗的謙卑與心胸寬大的表現,如果碰到其他的君主,張行成這番言論,恐怕將會受到嚴重的處罰。
四、聖君的嚮往:太宗即位以後,聽從魏徵的建議,在政治上推行儒家的治理方法。儒家的治術是以德治為主,以刑法為輔,德治政治是要領導者「修己正德,治民以德」。儒家以為,古代的聖君,堯、舜、禹、湯、文、武,都是以德治天下,才能成為聖君。太宗深深受到儒家聖君思想的影響,期許自己能往聖君的路上走。然而聖君是指在道德上沒有缺失的君主,可是在道德上如何能沒有缺失?其實統治者自己是很難看清自己的,於是需要旁邊的人來觀察,如果自己稍有偏差,旁邊的人應該加以糾正,使統治者不至於走上偏差路子,造成污點。因此,太宗鼓勵臣下對他的言行,甚至於私生活,都可以加以諍諫,而自己也虛心接納,使自己在道德上不會產生缺點,這是他嚮往聖君的結果。
五、諍諫者的理性與技巧:理性,是不感情衝動;技巧,就是不要言語傷人。在貞觀年間,這些諍諫者幾乎都能保持理性,也很講究諍諫的技巧。魏徵是當時最能諍諫的一人,但不要以為魏徵對唐太宗的諍諫方式很嚴厲,或是很莽撞地直指皇帝錯誤,其實魏徵在適當的場合,也常常會誇獎唐太宗。當然,魏徵的誇獎是適當的,因為這會讓太宗覺得魏徵其實是位懂得自己長處與優點的臣子,也由於魏徵適當適時的誇獎,太宗就會感覺到有時候魏徵較強烈的諍諫,並不是在輕視自己,而是一種忠誠的表現。所以對君主適當的誇獎,是表現出朝臣很理性,而不是一昧地只會指責君主的不是與過失。是故,勸諫,不能是感情的衝動,而是要基於理性。魏徵就曾經舉一個例子來說明勸諫必須理性。
他說,在西漢朝時,漢元帝有一次要到皇室宗廟祭祀,其間必須過一條河,元帝本是想坐船渡河到宗廟去,但當時御史大夫薛廣德堅持要元帝必須坐車過橋而不要坐船,薛廣德甚至還跪在元帝面前說:「請陛下過橋,不要坐船,如果陛下一定要坐船,臣就要自殺,以血汙染陛下的車輪,讓陛下不能進宗廟。」漢元帝此時非常不悅,光祿卿張猛在一旁,就趕忙說:「臣聞『主聖臣直』,薛廣德剛剛說那些話是太直了些,但實際上是因為乘船比較危險,過橋比較安全,所以廣德剛剛的建議,陛下是可以聽從的。」元帝聽了張猛的話,就說:「這樣的說法,朕就可以理解了,也就願意配合過橋了。」這就表現出薛廣德沒有用理性的方式來講話,而張猛是比較理性的勸諫,他先說薛廣德會用強硬的態度,是基於「主聖臣直」,這就表示:「元帝您別生氣,因為您是聖明君主,做臣下的薛廣德才敢那麼直率。」是故,張猛的諍諫是比較理性,也較能讓漢元帝接受,不是像薛廣德這種說法太過強硬,就會讓元帝受不了。從魏徵舉的這個例子,也可看出魏徵是講究諍諫的手段必須理性,不能衝動。
再舉一個例子,唐太宗有一匹駿馬,是太宗最喜愛的,有一天,這匹駿馬在沒有生病狀況下卻突然死去,太宗大為震怒,便要殺養馬的馬夫。長孫皇后便來諍諫說:「古時候的齊國國君齊景公,也是以養馬不力之罪想殺養馬人,當時他的臣下晏子,便請求代齊景公發落養馬工人的罪,晏子就說:『你這養馬夫,主上請你養馬,你卻把馬養死了,罪一也;結果你害我們主公以區區一匹馬就想殺人,必定使我們齊國百姓怨恨主上為君不公不正,民怨將會四起,此爾罪二也;天下各國諸侯聽到這件事,必定會看不起我們齊國,爾罪三也。』於是齊景公聽了晏子的話才大悟,當場赦免養馬工人。陛下,您熟讀歷史典故,想必也知道這故事,應該不會忘了吧?」太宗聽到長孫皇后的諫言,就笑笑說:「好吧,我就赦免那位馬夫吧。」這是一段有趣的紀載,即長孫皇后是用一段古書的典故來諍諫太宗,這種「因事託物,寓情見意」的勸諫方式,是言之者無罪,聽之者自戒的諷諫,也是非常理性的,它不但不會牴觸君主的權威感,又能達到很好的勸諫效果,這是貞觀年間朝臣們諍諫時,經常使用的方法。
諍諫,是以下抗上,以臣犯君的行為,這種行為,如果不講究技巧,是很容易觸怒君主的,所以諍諫必須有技巧。諍諫概有以下幾點技巧:(一)言詞委婉,不可對君主像發命令或斥責的口氣;(二)能就事說理,要就事論事,說之成理,不可感情用事,不可用臆度、武斷、個人私利、強辯;(三)顧及君主尊嚴,不可以露出對君主輕視、怨恨、咒罵、威脅、輕佻;(四)以古諫今,能採用古人的嘉言故事以警惕或感動君主。以上概是諍諫時需要注意的幾點技巧,唐朝貞觀年間的朝臣們,也都很注意到這些諍諫的技巧。
六、君臣對諍諫者的尊重:貞觀年間,諍諫者很多,有的言之成理,講究技巧,也有些是盲目攻擊。然而,無論是太宗或者是群臣,對於諍諫者都是加以尊重的。當有人向太宗諍諫時,似乎沒有其他的人為太宗辯護,來反駁諍諫者的,這是很不容易做到的事情。舉長孫皇后一個有趣事例:有一天,太宗退朝後怒氣沖沖,長孫皇后在宮中迎接太宗,見他臉色不對,就問太宗今日為何如此生氣?太宗就說:「朕要宰了那個田舍翁!」(唐代,田舍翁指鄉巴佬之意)長孫皇后就問:「誰是田舍翁?」太宗就說:「就是魏徵啊,他在朝上大庭廣眾的,也不留給朕一個面子,直指朕的錯誤,實在可惡至極!」
長孫皇后聽了後,也沒說什麼就退下去了。過不久,長孫皇后又出現,這時她卻刻意換了大禮服來迎見太宗,太宗見了訝異說:「現在是在後宮中,又不是要上朝,你換上大禮服做什麼呢?」長孫皇后穿著大禮服跪拜太宗,說:「臣妾想要盛裝拜謝,因為『主聖則臣直』,今日魏徵敢如此直率,是因為有一個聖明的君主在上,臣妾感謝上天賜給我們這麼好的一位君主,也賜給臣妾這麼好的一位丈夫,所以臣妾要叩謝。」太宗一聽,連忙扶起長孫皇后,心想:原來自己在長孫皇后的心中竟是位聖君,第二天上朝後,太宗不但不殺魏徵,還賜給他很多禮物。這就可以看出來,長孫皇后對魏徵的諍諫感到尊敬之意。唐太宗會賜給魏徵禮物,除了是表示接受他的諫言外,也是對魏徵表示一種尊敬。諍諫者既然會受到君臣的共同尊敬,所以朝臣們各個都想做一位諍諫者。
中國古代沒有大眾傳播工具與公共媒體,也沒有刊物來發表輿論,所以諍諫乃是防止政治敗壞非常重要的防腐劑。太宗提倡諍諫,雖然在太宗以後的各個繼任皇帝時,諍諫風氣沒有像貞觀年間這麼強盛,然而,整個唐代受了太宗的影響,諍諫風氣較之其他朝代,都較為高張,這是唐代的一個政治特色。

...
瀏覽完整內容,請先 註冊登入會員
分享分享0收藏收藏0支持支持0

使用道具檢舉

Rank: 4Rank: 4Rank: 4Rank: 4

帖子
3767
積分
4252 點
潛水值
53716 米
頭香
發表於 2010-4-17 01:28 PM|只看該作者
所有積分大於負-100的壞孩子,將可獲得重新機會成為懲罰生,權限跟幼兒生一樣。
李世民的廣納建言
魏徵的直言
長孫皇后的輔助
配合出良好的政治
只是後代的爭權毀了這個盛世
若有安裝色情守門員,可用無界、自由門等軟件瀏覽伊莉。或使用以下網址瀏覽伊莉: http://www.eyny.com:81/index.php

使用道具檢舉

帖子
1116
積分
5 點
潛水值
27131 米
3
發表於 2010-4-17 01:28 PM|只看該作者
當時唐太宗就是能接受許多臣子們意見
才能改變許多政策的錯誤,廣納大家的意見
才可以看到許多事情的一面,李世民就是能
做到這樣子的地步才會變成一代明君
若新密碼無法使用,可能是數據未更新。請使用舊密碼看看。

使用道具檢舉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Powered by Discuz!

© Comsenz Inc.

重要聲明:本討論區是以即時上載留言的方式運作,對所有留言的真實性、完整性及立場等,不負任何法律責任。而一切留言之言論只代表留言者個人意見,並非本網站之立場,用戶不應信賴內容,並應自行判斷內容之真實性。於有關情形下,用戶應尋求專業意見(如涉及醫療、法律或投資等問題)。 由於本討論區受到「即時上載留言」運作方式所規限,故不能完全監察所有留言,若讀者發現有留言出現問題,請聯絡我們。有權刪除任何留言及拒絕任何人士上載留言,同時亦有不刪除留言的權利。切勿上傳和撰寫 侵犯版權(未經授權)、粗言穢語、誹謗、渲染色情暴力或人身攻擊的言論,敬請自律。本網站保留一切法律權利。
回頂部